世界卫生组织认为,癌症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,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。这周是第30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,可可将持续为您科普权威、精准、通俗的防癌知识~
肠癌就像隐形的定时炸弹,虽然不易被察觉,但却可能随时引爆。
近年来,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,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一直在升高,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疾病!
1肠癌被称为“吃出来的病”
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,高脂饮食、摄入过多的动物蛋白如牛、羊肉,是结直肠癌的主要危险因素。原因是高脂肪可能通过转化成氧化物或者胆汁酸,从而产生致癌的作用。
另外像长期吸烟喝酒、久坐不动、年龄增长、遗传等都是肠癌的高危因素。
建议:
①保持饮食健康,多吃乳制品、粗粮、水果、蔬菜和新鲜鱼类;
②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,如适当的体育锻炼、限制烟酒、控制体重等。
2拖出来的“不治之症”
肠癌的发生过程一般是:正常黏膜→增生→腺瘤形成→腺瘤癌变,需要10-15年的时间。
早期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超过90%,转移性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仅为14%!但可惜的是,在我国,大多数患者发现时已经是晚期。
这是因为很多人缺乏早筛意识,往往等到身体已经出现不适才去医院检查,错过最佳治疗时期,从而导致“一发现就是晚期”的悲剧。
3最有筛查价值的癌症之一
结直肠癌被认为是最有筛查价值的癌症之一,和其他很多肿瘤扑朔迷离的形成演化进程相比,结直肠癌的发展套路简单,前世今生可谓一目了然——90%以上的结肠癌都是由肠息肉发展而来的。
这就意味着,只要及时发现并切除掉息肉,就可以阻断其日后恶变的可能性,进而做到与肠癌绝缘。
而结肠镜是结直肠癌筛查的金标准,结直肠癌早期干预疗效非常可观,经合理治疗后,早期结直肠癌治愈率高达90%。所以定期筛查尤为重要!
一般建议超过40岁的人,都应该进行肠镜检查。
4便血,不一定是痔疮,也可能是结直肠癌!
结直肠癌和痔疮初期症状相似,很容易混淆误诊为痔疮,可能错过治疗的黄金时期,后果很严重。我们该如何辨别?
①便血
痔疮患者便血一般在粪便的外部,呈鲜红色,常表现为滴血;
结直肠癌患者便血可在粪便的内部和外部,呈暗红色或鲜红色。
②排便习惯
痔疮患者常出现便秘、大便干结等,一般没有排便习惯和大便形状的改变;
结直肠癌患者一般会出现排便困难、排便习惯改变、大便变细等。
③痛感
痔疮患者排便时主要有肛门疼痛;
结直肠癌患者排便可伴有腹痛或腹部不适。
④全身症状
痔疮患者一般很少有全身症状,除非感染,肛周脓肿等;
结直肠癌患者随病程进展可出现贫血、消瘦、乏力及发热等。
总而言之,面对肠癌这一可怕的疾病,我们要高度重视,加强预防和早期筛查,降低发病率和提高生存率。
癌症是一类可防可控的疾病,2024肿瘤防治科普宣传周,后续可可会为大家带来各大高发癌症的防治方法——
明天带来的是关于甲状腺癌的相关知识,甲状腺癌真的是“幸福癌”吗?甲状腺结节患者,有多少患上甲状腺癌?
欢迎关注明天的音频栏目,让我们一起“让肿瘤君滚蛋”吧~
今日小结
肠癌被称为“吃出来的病”,高脂饮食、摄入过多的动物蛋白如牛、羊肉,是结直肠癌的主要危险因素;90%以上的结肠癌都是由肠息肉发展而来的,一般建议超过40岁的人,都应该进行肠镜检查;便血,不一定是痔疮,也可能是结直肠癌。(我是大医生官微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