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,海军第44批护航编队淄博舰三级军士长杨玲早起30分钟,拿起手电开始全舰巡舱。杨玲要将情况汇总后进行全舰通报,把问题反馈给相关负责人。
巡舱,是杨玲作为军士骨干参与舰上管理的额外工作。像杨玲这样的老兵,全舰共有4名。鼓励资历较深的军士骨干在干好本职的同时,积极参与全舰安全管理,是淄博舰近年来发挥班长骨干作用的有益探索。
“你这哪儿是豆腐块?”一天中午,三级军士长管懋松到兵舱例行检查,发现电机兵史晨的被子叠得不像样。
面对批评,史晨有些不服气:“被子叠了马上就要打开,有啥必要?”史晨是后半夜值更,休更后临近中午,考虑到午饭后要继续休息,所以他只是将被子简单叠了一下,没想到恰好被巡舱的管懋松看到。
起床后,按规定整理内务天经地义,史晨知道自己不占理,但当众被批评又觉得丢面子。管懋松也没想到史晨的反应有些大,可作为管理者,在这种场合肯定不能让步,好在部门领导及时到场化解了矛盾。
4名军士骨干在一起交流工作心得时,管懋松的这段经历让杨玲深有同感。一次夜查就寝秩序,杨玲刚进舱门就踢到一只鞋,打开手电一看,地上还横七竖八“躺”着好几只。杨玲及时提醒摆放好鞋子,没想到舱里一片沉默。
当时,杨玲站在原地,走也不是,不走也不是。考虑是休息时间,他在舱室长配合下,把鞋子码放整齐后离开了。
原来,在此前的一场意见答复会上,不少人对4名老兵的严格管理有意见,因此夜查时才出现集体“沉默”。这让杨玲好几天没调整好情绪,也让其他3名军士骨干对现有的管理方式进行反思。
那次争执后,管懋松和史晨的关系有所疏远。在史晨看来,大家都是军士,又互不隶属,管懋松公开批评自己太不留情面。管懋松也很苦恼,批评史晨的初衷是帮助他成长进步,没想到事与愿违。
一级上士李泰冰也曾有类似经历。指控兵杨雨欣有段时间工作积极性不高,日常作风有些松散。李泰冰曾纠结过要不要进行提醒。二人虽同属一个部门,但分属不同班,处理不好会影响班与班的团结。可身为老兵,李泰冰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帮带新同志。不出所料,一次谈话后,两人的关系有些“微妙”。
“跨部门管理时难度更大。”二级上士王冰琳也分享了一段经历。一次装备检修,两个部门的官兵在各自区划忙活,唯独没人检修夹在两区划之间的一道门。其实,这道门归谁检修是个“老问题”,王冰琳参照舰上其他区划的惯用做法,把这道门按正、反两面分摊给两个部门。可王冰琳所在部门的部分官兵认为,将额外工作分配给自己部门,是“胳膊肘往外拐”。另一个部门的官兵则认为,不是自己部门的王冰琳,分配任务时难免有偏心。后来是两个部门的领导主动站出来,对部分战士存在的错误思想进行严肃批评,并为王冰琳继续履行好管理职能“撑腰鼓劲”。
“管理不等于生硬的检查批评,更重要的是教育引导。既告诉大家‘应该怎么做’,也应讲清楚‘为什么这么做’。”实践中,4名军士骨干对管理方法有了进一步探索。
“他们架起了沟通的桥梁。”该舰领导说,舰上会定期收集汇总官兵意见建议,问计于班长骨干,结合实际完善规定,让管理更科学,更符合舰艇作战实际。
“许多安全规定都是从事故中吸取教训后制定的。”一次讲评会上,管懋松分享了自己几年前因下舷梯没扶扶手摔伤手臂的教训,提醒大家安全问题不能靠“吃一堑长一智”,更应该“举一反三”。
“1秒钟能干啥?”杨玲以“1秒的战斗力”为话题开讲,引起大家的深思,“如果鞋子乱摆,当警铃响起,我们可能会因找鞋而浪费很多‘致命1秒’,所以内务整洁也是一种战斗力。”
一天,该舰召集部分班长骨干进行内务检查,通报了6名战士床铺不整洁等问题。
次日一早,被通报的6名战士“组团”来到李泰冰房间参观内务。李泰冰心想:“好家伙,竟然反过来检查了!”
“参观团”看得仔细,这儿摸摸,那儿瞅瞅。然而,李泰冰对自身的严格要求,让“参观团”的“抽查”无功而返。
这件事让4名骨干意识到:要想树立威信,必须自己过得硬。更重要的是,“参观团”自此对几位“兼职”管理者多了几分服气。
“虽然还是存在磕磕碰碰,但感觉自己越来越会做思想工作了,大家与我们4个人也越走越近。”王冰琳表示,得到大家的认可,他们的“兼职”管理工作越干越有劲头,越来越有成效。
一次,舰党委会讨论研究班长人选,舰党委委员杨玲根据日常观察,推荐专业技术好、管理能力强的中士罗聪,意见得到舰党委采纳。如今,4名骨干在议战议训等议题中积极建言献策,助力提高党委(支委)决策的质量。(孙 飞 方思航)
(解放军报)